“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图书馆文化中的道德观

  • 发布时间:2015-06-04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1092

借书一瓻,还书一瓻

——图书馆文化中的道德观

程焕文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

2010年3月3日晚上7点中山大学东校区B302教室

上学期资讯管理系的同学告诉我:本学期将要举办“第四届图书馆文化周”,希望我能够在开幕时做一个讲座,我自然乐意效劳,满口应承。前两天,负责组织的同学给我电话,落实讲座事宜,我询问:同学们希望我讲什么。答复是:什么主题都可以。潜台词的意思是,只要程焕文出现在讲台上就行了。昨天晚上,陈文青同学再次来电确认我是否前来讲座,我再次询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复是:讲座的主题是“聆听大学的心脏,翱翔知识的天堂”。这个主题太诗情画意了,搞得我飘飘然不知所以。后来我的研究生蒋啸南给我发来了网上群发的关于这次讲座的宣传文字:

信息的潮水涌来,我们却没有准备遨游的双桨,怎么办?我们时常被信息湮没,却仍然对知识如此渴望。此时,信息共享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最后的选择。信息的共享,你准备好了吗?3月3日晚上 7点 B302 约定你——程焕文教授讲座。

信息的潮水像海啸一样正在向我们涌来,可是,面对浪漫而有限的讲座信息,我却处在极度的信息饥渴之中。今天早晨起床后,我仔细揣摩和品味同学们提供给我的讲座信息,总算找到了似乎可以与同学们提供的讲座信息相对应的接口:

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师生是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力,借书还书则是循环流动的血液。

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如果心脏停止跳动,那么大学就会休矣。

师生是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力,如果失去了动力,那么大学的心脏就会停止跳动。

借书还书是循环流动的血液,如果缺血、失血、败血,那么大学的心脏就会梗死或者坏死。

于是说来,借书还书这最普通不过的事情竟然是关系到大学心脏是否健康的重大问题。所以,我今天的讲座题目就定为:“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图书馆文化中的道德观

一、共享本难:借书还书道德观的历史考察

“信息共享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最后的选择。”这个说法的确太棒了!我非常欣赏!我从事信息资源共享教学和研究这么多年也没有创造出这么优美的至理名言。

如果每个人或者每个单位都能够拥有所需的一切信息,那么,这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没有任何信息共享的必要。可是,现实的情况是,任何个人、任何单位、任何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信息的增长是无限的,而人们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又是有限和特定的。

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今天比较容易做到,因为今天的交通很发达,坐飞机一天就能做到,即使是骑自行车,一年半载也能做到。可是,读万卷书则未必能做到。如果一个人每天读100页书,按照每本书平均300页计算,一年大概可以读120本书,大学4年大概可以读480本书,从本科到博士按照10年计算大概也就1200本书,按照平均寿命80岁计算,一个人80年大概也就可以读9600本书,还是没有达到读万卷书。如今,中国每年的图书出版量接近30万种,中大图书馆的藏书也在500万册件之上,即便是书痴也没有办法或者能力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书籍。于是,借阅这种非常经济的信息共享方式自然成了人们最后的选择。

我知道:在大学时代,异性同学之间有一种喜欢相互借书的习惯,因为有借有还可以提供两次相互接触的机会,是交朋友或者谈恋爱最为高雅和经济的方式。今天,我想谈谈古人的借书还书道德观。

1、“借书一瓻,还书一瓻”

古语云:“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唐代孙愐《唐韵》五“之”字韵注云:“瓻,酒器,大者一石,小者五斗,古借书盛酒瓶也。”大概的意思是,古人借书,先以酒醴通殷勤,借书还书皆用之。我猜想:大概在印刷术流行之前(唐以前),得书不易,全靠手抄,借书还书都是了不起的事,大家彼此都很珍重,所以才有借书还书皆以酒醴通殷勤的美德。

北齐颜之推言: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2、“借书一痴,还书一痴”

大约从唐末开始,有了“借书一嗤,还书一嗤”的说法。嗤,笑也。也就是说,借书给人可笑,还书给人同样可笑。到北宋时,印刷术已大为流行,“借书一痴,还书一痴”之说在社会上也非常流行。李正文《资暇集》云:借一痴,与一痴,索三痴,还四痴。意思是说:把书借给人是第一个儍瓜;借了人家的书又还给人家是第二个儍瓜;把书借给人家,人家不还,还去索讨,是第三个儍瓜;别人来索讨,就把书还给人家,是第四个儍瓜。总之一句话,书籍不要借给人,借了书就不要还,否则就是儍瓜。

这种借书还书的道德观念自然不足法。元代刘祁在《归潜志》卷十三言:“昔人云:‘借书一痴,还书亦一痴。’故世之士大夫,有奇书多秘之,亦有假而不归者,必援此。予尝鄙之,以为君子惟欲淑,诸人有奇书,当与朋友共之,何至靳藏,独广己之闻见。果如是,量亦狭矣。如蔡伯喈之秘《论衡》,亦通人之一蔽,非君子所尚,不可法也。其假而不归者,尤可笑,君子不夺人所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岂有假人物而不归之者耶?因改曰:‘有书不借为一痴,借书不还又一痴也。’”

二、服务不易:图书馆是道德的养成所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产物,从图书馆产生的第一天起,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就是全世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借书还书,借借还还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基本方式,因为社会上始终存在着借书还书的道德失范,图书馆开展借阅服务始终存在着种种困难。尽管如此,图书馆仍然一直在勇往直前,向着更加开明、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1、开明服务:从闭架借阅到开架借阅

也许同学们不知道什么是闭架服务,因为开架服务在今天已经非常流行。可是,图书馆从闭架借阅发展到普遍开架借阅大约耗费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时间,因为一开架借阅,就会丢书。1910年,武昌文华公书林建立之初,韦棣华女士在中国第一个从美国引进和实施开架借阅制度,因为丢书的原因,韦棣华女士与校方长期发生争执,最后竟然成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脱离文华大学,独立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闭架借阅与开架借阅利弊的争讼之后,图书馆毅然选择了更加开明的开架借阅服务。国际图书馆界认为:在开架借阅服务中,书刊的丢失率如果能够控制在5%以内属于可以忍受的范围。我个人认为,这是开架借阅服务不可避免的服务成本。所以,中山大学图书馆在全国是全面实现开架借阅服务最好的图书馆之一。尽管如此,如果中大图书馆因为开架服务而丢失的图书达到了5%的话,那也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数字。想一想吧,500万册件藏书的5%就是25万册呀,可以摆满一个足球场。

2、开放服务:从藏借阅一体化到自助借阅

进入21世纪以后,更加开放的藏借阅一体化服务在中国开始流行,中山大学图书馆在2000年就开始实施了藏借阅一体化服务,开中国高校图书馆风气之先,2001年又在中国第一个引进美国3M公司的自助借还书机。我们之所以敢为人先,是因为我们一直秉承“人性善”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我们相信所有的到馆者都会爱护书籍,不会偷书。

3、道德标杆:从超期罚款到规章制度温习测试

图书馆是道德的养成所。道德的养成一靠自律,二靠他律。在充分相信到馆者道德自律的同时,我们也树立了道德他律的标杆:

(1) 借阅超期的道德标杆:从超期罚款到制度温习测试

公平、合理使用文献资源

图书馆馆藏文献作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财富,需要共享才能显示其存在的重要。每个读者在充分享受公平、免费、长期、反复使用我馆文献资源的同时,也应给予他人同样的权利,有义务遵照《中山大学图书馆证件管理办法》约定,准时归还所借文献以供其他师生使用。
     1. 外借图书请在规定的期限内归还,若有图书逾期未还,则图书馆停止提供外借服务,并督促读者熟悉和遵守图书馆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文献资源利用道德规范。

① 借阅图书逾期在30天以内,读者需温习“图书馆文献资源合理利用规范”等相关管理制度并在馆内通过温习测试题30题,图书馆同时恢复提供图书外借服务。

② 借阅图书逾期超过30天,不足60天,读者需温习“图书馆文献资源合理利用规范” 等相关管理制度并在馆内通过温习测试题50题,图书馆在读者借阅逾期天数的二分之一天数之后恢复提供图书外借服务。

③ 借阅图书逾期超过60天,不足90天,读者需温习“图书馆文献资源合理利用规范”等相关管理制度并在馆内通过温习测试题100题,图书馆在读者借阅逾期天数的二分之一天数之后恢复提供图书外借服务。

④ 借阅图书逾期超过90天,不足180天,读者需温习“图书馆文献资源合理利用规范”等相关管理制度并在馆内通过温习测试题100题,,图书馆在读者借阅逾期天数的相同天数之后恢复提供图书外借服务。

⑤ 读者借阅图书逾期超过30天累计达三次,图书馆在1年内停止提供图书外借服务。

⑥ 图书逾期超过180天,图书馆有权启用相关行政或法律程序追讨图书。

(2) 丢失文献的道德标杆:高额文献赔偿标准

赔偿标准:原文献价格×赔偿系数+20元(文献加工费)。
     其中,赔偿系数按照文献出版年代设置,具体见下表。

文献赔偿系数标准

年代/类型

系数

实例

1910及以前

60

10元(原文献价格)×60(系数)+20元(文献加工费)=620元

1911-1949

40

10元(原文献价格)×40(系数)+20元(文献加工费)=420元

1950-1979

20

10元(原文献价格)×20(系数)+20元(文献加工费)=220元

1980-1989

10

10元(原文献价格)×10(系数)+20元(文献加工费)=120元

1990-至今

5

10元(原文献价格)× 5(系数)+20元(文献加工费)=70元

三、道德觉悟:绝不做现代的孔乙己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已因为偷书,被人吊着打,却还为自己不耻的行为狡辩,说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1、偷书已经成为困扰图书馆发展的世纪难题之一

(1) 广州市图书馆的例子

(2) 上海图书馆的例子

(3) 中大图书馆的例证:

去年底,珠海校区一08级学生在父母及辅导员陪同下,归还珠海校区图书馆51本图书,图书馆对这51本书进行清查:其中48本书带有磁性,即通过图书馆门禁系统会报警;外文原版书35本,其中有20本为未做回溯数据不可外借的图书;中文书16本,其中有8本馆藏地点为珠参,1本为九楼文科基地图书,均为不可外借图书;51本图书中50本均是在馆状态,有一本是外借状态,根据外借数据显示借在其他学院07级一名学生的账上,该生已回迁至南校区,我们联系该生后了解到这本书是他在教学楼自习时遗失的;6本书的书标和条码被人为撕毁。

2、超期罚款是全世界图书馆的通行规则,归还逾期图书是举世公认的美德

(1) 一位名叫厄尼•罗斯库特的前英国皇家空军队员,1962年6月离开马耳他时,不小心将借来的书一起带走了。42年后(2004年),为庆祝自己的65岁生日,他与妻子一起去马耳他度假,并把书还给马耳他公共图书馆,希望图书馆能够对他进行超期罚款处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图书馆不仅没有处以罚款,反而请他喝了一杯咖啡。

(2) 新西兰有一位85岁高龄的老妇人玛丽•苏夏姆,1945年从罗托鲁瓦公共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不知何因一直没有归还,2006年该书被人在阁楼意外发现,玛丽•苏夏姆才还给罗托鲁瓦公共图书馆,按照规定,玛丽•苏夏姆将面临9000新西兰元的高额罚款,但是该馆馆长决定:作为给玛丽•苏夏姆夫人85岁生日的礼物,免除罚款处罚。并将这本借出61年的图书作为历史见证在图书馆展出。

(3) 1997年5月,一部不知何人从哈佛大学图书馆借出233年的有关英格兰历史的图书被还回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图书馆。1764年1月25日,哈佛大厅(Harvard Hall)发生火灾,5000多册藏书毁于一旦,仅404册幸存,这册书是其中之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者购买到这册图书后归还给哈佛大学。

(4) 2009年11月14日,美国PHOENIX Camelback中学图书馆收到一位学生归还的1959年借出的图书(51年),并随书附有1000美元的支票作为超期罚款。该学生在信中说:因为他家迁徙到其他州无意带走了此书,1000美元的支票作为超期借阅的赔偿,每天2美分,共计745美元,剩余款项作为汇率变动的补偿。